第五十六条: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可以依法兴办公益慈善事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公益慈善活动传教。
本条是关于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兴办公益慈善事业的规定。
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有深刻的信仰基础、悠久的历史传统、较高的社会公信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界弘扬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的优良传统,围绕救灾、扶贫、帮困、助残、养老、托幼、支教、义诊、环保等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慈善活动。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是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是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益补充。
关于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可以依法兴办公益慈善事业的问题。国家历来支持和鼓励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依法兴办公益慈善事业。1982年《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中发〔1982〕19号)指出,宗教教职人员在履行宗教职务的形式下,进行着许多服务性劳动和社会公益方面的工作。199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发〔1991〕6 号)中明确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办好以自养为目的的生产、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2014 年11 月24 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1 号),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依法依规开展各类慈善活动”,这对宗教界公益慈善活动来说,是一种认可与肯定。
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为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明确宗教界可以平等地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如第二条规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慈善活动以及与慈善有关的活动,适用本法。”法律并未对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作出特殊规定,宗教界可以平等地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第五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依法开展慈善活动。”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是允许并受到鼓励支持的。(二)宗教界可以依法设立慈善组织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依据第八条规定,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可以采取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组织形式申请成立慈善组织,但慈善组织必须符合第九条规定的七个条件(以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有自己的名称和住所;有组织章程;有必要的财产;有符合条件的组织机构和负责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并向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申请登记。(三)宗教界不设立慈善组织也可以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宗教界如果不具备设立慈善组织的条件,依据第三十四、三十五条规定,宗教界可以通过向慈善组织捐赠、直接向受益人捐赠的方式开展慈善活动。同时,依据第六十一条规定,宗教界也可以基于慈善目的,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志愿无偿服务以及其他非营利服务。就是说,宗教界可以不设立慈善组织,直接通过慈善捐赠、提供慈善服务的方式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四)宗教界依法设立的慈善组织可以开展慈善募捐。第二十一条规定,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产的活动,包括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开募捐和面向特定对象的定向募捐。所以,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不能直接开展慈善募捐,必须通过依法申请设立的慈善组织进行。同时,依据第二十二条规定,宗教界设立的慈善组织必须取得公开募捐资格才能公开募捐,依法登记满两年的才能向民政部门申请公开募捐资格。依据第二十六条规定,宗教界设立的慈善组织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可以与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这些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根据第二十八条规定,宗教界设立的慈善组织自登记之日起可以开展定向募捐,即在发起人、理事会成员和会员等特定对象的范围内进行。
关于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兴办公益慈善事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五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依法开展慈善活动。”为鼓励和支持慈善活动,第九章专门规定了促进措施,如第七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第八十四条明确了国家对开展扶贫济困的慈善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第八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为开展慈善活动提供场所和其他便利条件等等。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相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2012 年,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央统战部、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六部委下发的《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宗教界依法从事的公益慈善活动可以享受或者参照享受以下扶持和优惠政策。(一)宗教界依法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和设立的公益慈善组织受法律保护,享受与社会其他方面同等的优惠待遇。(二)企业和自然人向宗教界成立的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公益性社会团体的公益性捐赠支出,按照现行有关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准予在所得税前扣除。(三)经国务院主管部门依法批准成立的属于社会团体的宗教界公益慈善组织接受境外捐赠人无偿捐赠的直接用于扶贫、慈善事业的物资,依照税收法律法规,减免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四)宗教界依法设立的公益慈善组织、社会福利机构,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和政府资助补贴,其生活用电比照居民生活用电价格执行,生活用水按居民水价执行。(五)享受法律和政策许可范围内的其他扶持和优待措施。”
关于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公益慈善活动传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四条规定:“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指出,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时,不得在公益慈善活动中传播宗教。现实中,有的宗教界慈善组织和个人在从事公益慈善活动中,以被救助人信教作为救助的条件,或借机进行语言上的宣教、发放宗教宣传品,或在着装、旗帜以及救助物资包装上印有明显的宗教标识。利用公益慈善传教,不仅与从事公益慈善的宗旨和目的不符,而且违背了慈善与传教相分离的原则、背离了国家支持和鼓励宗教界兴办公益慈善事业的初衷,应当予以禁止。因此本条第二款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公益慈善活动传教。